狮子舞表演

罗布人的歌舞是罗布人文化的精髓,它世代承传,生命力旺盛。歌曲一般以爱情为题材,曲调高亢悠扬。罗布人的舞蹈更是风格独特,他们把生活融于舞蹈,把舞蹈融于生活。他们的“小步拉面舞”能完整地表现罗布人款待客人的全过程。尤其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文化的舞蹈截然不同,其舞姿幽默诙谐、真实而夸张地再现了狮子抓、挠、扑、跳等动作,体现了罗布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淳朴秉性和生活内涵。

blob.png

尉犁县跳狮子舞的亚森·赛皮丁说,现在会跳狮子舞的罗布人已经不多了,他从13岁跳舞至今,已跳了75年的狮子舞了。作为罗布人中唯一会跳狮子舞的人,亚森·赛皮丁频繁地演出。怕这种舞蹈失传,他常会带上孙子,但已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小孙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令他苦恼不堪。


亚森·赛皮丁13岁便跟着父亲学跳狮子舞,从扮演小狮子开始,他演过中年狮子,现在常常扮演老狮子。由于对狮子舞极为尊崇,亚森·赛皮丁轻易不会跳狮子舞,只有在非常隆重的场合才会表演。每次跳舞,他会带上假须,船形帽,系上披风,把狮子的各种勇猛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尉犁罗布人狮子舞不用扮狮型,表演人数不定,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且没有时间限制。表演者随着唢呐的节奏,踏着鼓点,以跳转技巧为主,模仿狮子嬉戏、行走、打斗、跳跃、挠痒痒等动作;动作表演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即兴发挥。

blob.png

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它有专门制作的道具,由一人披挂冉须和带着铜的装饰。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blob.png

罗布淖尔地区没有狮子,其周边亦然,那么,没有狮子,罗布淖尔维吾尔族狮子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一个传说认为,那个时候,出现在塔克拉玛干的狮子都是龙变成的。传说以前有两个皇帝,也有人说是三个,其中一个皇帝看到了,就编了一套狮子舞,并且教给他的宫女跳,而汉族人过年的时候舞狮子,就是当时的另外一个皇帝发明的。两个皇帝发明了两个舞蹈,都从古代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个传说是相传300年前,一个罗布人抓住了一头小狮子,便精心饲养,教它跳舞。狮子没有学会罗布舞蹈,罗布人却摸清了狮子的习性,学会了狮子的各种动作形态,创出了别具一格的罗布人狮子舞。

不管哪个传说,罗布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凶悍、勇猛的象征,所以模仿其动作来表演,最初是通过舞蹈进行较量,后来渐渐变成取乐、游戏的节目,大多用于喜庆的场合。

在我国内地也有狮子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流派,然而,内地的狮子舞已经掺杂了许多其它舞蹈类型的动作。如今,唯有罗布淖尔狮子舞保留了狮子的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而研究历史的一些专家们则提出了西域狮的说法,并找到了依据来加以作证。撒玛尔罕城是西域名城,古时因为周围多产狮子,被誉为“狮子城”。张骞“凿空”丝路后,中亚和西域各族人民,曾将狮子带到中原,故称之为“西域狮”。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我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西域人民喜爱狮子剽悍威猛的形象,将其融入艺术的海洋,结合当地的乐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狮子舞艺术。

由于历史变故,西域狮现已绝迹。但在天山南北许多出土文物中,却留下了西域狮的威武形象。解放后,自治区博物馆在吐鲁番发掘唐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组乐舞百戏的彩色泥俑,其中就有“狮子舞俑”,其造型与内地由两人扮演的狮子舞神态一模一样。它身高13厘米,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雕塑者用阴刻的刀法,细致地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长毛。

在1997年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的距今1600年的15号墓葬的盖棺毯,就是一个以狮子面孔为图案,由此说明在当时狮子的形象已渗透到尉犁人的生活之中。最早明确记载西域狮子舞的是《新唐书·音乐志》:“龟兹伎有弹筝……设五方狮子……画衣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郞。”可见,狮子舞在当时西域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