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双耳尖底瓶
〇半坡人面鱼文盆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较为成熟的彩塑作品。仰韶文化中的彩塑代表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艺术高峰的到来。这一时期,人们对泥土物理性质的掌握、造型观念、审美意识加强。

新石器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对应的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两晋时庐江何氏是崇佛的代表人物,其中东晋何充独揽朝政,影响当时的佛教信仰及相关政策,东晋确立了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走向。何充造七龛泥像,对当时的信仰行为也是一种引导。南北朝的代表仍是莫高窟,此时的彩塑保留下来有729个。但当时的彩塑不够精确,程式化较强,而且还保留着石雕手法,在人体比例上显得有点夸张。

南北朝时期

莫高窟 第057窟

到了隋唐时代,彩塑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唐代由于政治上的安定、经济上的繁荣,促使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昌盛,形成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唐镜”、“三彩”独树一帜,而且优美多姿的彩塑造像、与绚烂夺目的建筑绘画、壁画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地形成石窟艺术。彩塑如绘画那样,再现了初唐“瘦骨清象”的余韵,至盛唐而饱满丰韵,至中唐而丰容俏貌,至晚唐而修长纤丽这一造像风格的演变。随着佛教彩塑造像的盛行,塑与绘的结合更臻发展与成熟。

初唐-晚唐

〇 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侍女像

宋代时候的彩塑风格就往世俗大众的审美意象发展了,处处透露着世间人情,写实主义。宋时尤以彩塑像最有特色。彩塑造像易制,制作所需甚微,又能满足宗教企盼,适合民间供养佛像,因而彩塑成为宋代流行而普及的一种造像形式。宋代佛教造像达到了写实标准的高峰,彩塑艺术是泥塑其形,色绘其质,形色并重,塑绘结合,相得益彰。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统一,更适合表达宋代自然写实的造像风格,增加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宋代彩塑独有的艺术之美。宋代彩塑造像写实秀丽,以世间人物为模本来塑造佛像,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间人物。

宋代

〇山西双林寺彩塑

双林寺彩塑是雕塑与绘画两种技巧的完美给合。。譬如纱绸的柔丽轻软,绵麻的粗实绵密,盔甲的坚硬冰冷,花冠、璎珞的富丽繁华,都有细腻生动的呈现。双林寺彩塑,工匠在着色时,运用了许多工笔画的技法,涂、染、描、刷、点、画、擦、抹,再加上沥粉贴金,所以质感、量感都能充分表现。因此,从双林寺彩塑人物的肤色便能区别出身分、年龄、性格。双林寺的彩塑,继承了唐、宋、金、元雕塑艺术的神韵,并富涵内在的生命活力.

明代
〇无锡惠山泥人
〇泥人张”的彩塑

到了元、明、清时期,彩塑除以宗教为题材的大型彩塑外,还多见于反映风俗民情的小型装饰性彩塑。在造型风格上,更倾向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与品格,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红楼梦》第67回中说薛蟠从苏州返家带回“一出出的泥人儿”。可见,当时彩塑己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惠山彩塑约创始干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它原是无锡惠山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后因惠山风景优美,吸引了大批游客,遇到节日庙会,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因此农民们就利用当地的粘土塑成泥人施以粉彩,在门前摆摊售卖。

清时期,彩塑除以宗教为题材的大型彩塑外,还多见于反映风俗民情的小型装饰性彩塑。在造型风格上,更倾向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与品格,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

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