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简介
围绕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行走于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温宿大峡谷;从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刀郎热瓦甫艺术到手工制作技艺;从柯尔克孜族奥尔朵、毡绣和布绣、库姆孜艺术到驯鹰习俗;从维吾尔族转轮秋千到塔吉克族鹰舞、民歌与马球;全方位亲身体验新疆少数民族独有的西域风情乐舞与风俗民情;领略世界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带给人类的震撼与喀拉库里湖的纯洁与宁静。
行程方案

线路名称:异域环游之民族韵律之旅

整体行程:

 

行程地图:

3.png

详细行程:

第一天:集结入住乌鲁木齐

第二天:达坂城风力发电站-博斯腾湖-铁门关-入住库尔勒。

第三天:库车-库车王府-苏巴什古城-库车。

第四天:阿拉尔,新和-沙雅-塔里木农业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入住阿拉尔。

第五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五百年核桃公园-艾德莱丝绸手工作坊-维吾尔族传统玉雕技艺-入住和田。

第六天:维吾尔族传统玉雕技艺-玉龙喀什河-民丰-阿迪尔古城-入住民丰。

第七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轮台-天然胡杨林

第八天:尉犁县-罗布人村寨-吐鲁番。

第九天:火焰山-交河故城-坎儿井-葡萄沟-维吾尔族桑皮纸、花毡制作技艺-乌鲁木齐

线路精彩欣赏:

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谢彬《新疆游记》中有“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奇石,侧临深涧,水流澎湃,日夜有声,弯环曲折,时有大风,行者心戒”的记述。《水经注》中称铁门关所在的峡谷为“铁门关”,后人叫它“遮留谷”。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旁绝壁上还留有“襟山带河”4个隶书大字。如今关旁山坡上还留有古代屯兵的遗址。西汉张骞衔命出使西域曾路经铁门关,班超也曾饮马于孔雀河,故人们又称孔雀河为“饮马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赋诗一首:“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旁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刃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这首诗,生动的描绘出了铁门关的险峻。铁门关还流传着“塔依尔与卓赫拉”的民间传说故事。传说古焉耆国王的公主卓赫拉和牧羊人相爱,阴险毒辣的丞相卡热汗唆使国王抓了塔依尔,并欲将他处死,卓赫拉得知后,机智地设法救出了心上人,丞相发现后立即派人追赶。这对情人夜奔出关时,不幸连人带马坠入了深涧。后人为缅怀这对为爱情和自由而死的恋人,在铁门关对面公主岭上造了塔依尔与卓赫拉的“麻扎”。

慕士塔格峰,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交界处,海拔7509米。它峰顶的皑皑白雪,犹如满头白发,那倒挂的冰川,犹如胸前飘动的银须,它像一位须眉斑白的寿星,雄踞群山之首,在维语中,:“慕士”为冰的意思,“塔格”为山峰之意,而“阿塔”为父亲之意,“慕士塔格阿塔”就是“冰山之父”。

地处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东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周边有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及公格尔九别峰,三山耸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成为帕米尔高原的标志和代表。览三山之风光,观高原之壮阔,是游人登临帕米尔高原的最大乐趣和向往。多少年来,顶礼膜拜者有之,探幽问险者有之,一些国内外登山队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越是神秘的地方越充满诱惑,中巴公路就从慕士塔格山脚下绕行而过,因此,当慕士塔格山下的卡拉库勒湖畔修建了多功能的服务设施后,更多的国内外登山者轻车简从,一辆自行车,一顶小帐篷,一只小睡袋便奔到慕士塔格山下安营扎寨。夏秋季节,五彩绚丽的小帐篷象盛开的花朵,将荒漠戈壁,雪山草地装扮得分外妖娆。 更多的人则是以朝圣者的虔诚来这儿领略慕士塔格峰与卡拉库勒湖相映成趣的湖光山色,或搜集深深蕴藏在慕士塔格山下,卡勒库勒湖底深沉的文化底蕴。



温宿大峡谷位于温宿县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前山区博孜敦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距温宿县城东北约80公里,距国道314线26公里左右,总面积200平方公里。这里曾是通往南北天山古代驿路木扎特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地称之为"库都鲁克大峡谷",维吾尔语意为"惊险,神秘"。温宿大峡谷有中国罕见的远古岩盐地质绝景、中国西部奇特的雅丹地质怪景、中国独有的巨型岩溶蚀地质秘境,堪称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

   温宿大峡谷产生于距今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的白垩纪,经过亿万年的洪水、雨水冲刷和劲风吹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岩盐喀斯特地貌和峡谷雅丹地貌为代表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目前大峡谷开发的路段沟长约10几公里,南北向,宽处约200至300百米,狭窄处仅可一人通过。

峡谷两侧因风吹日蚀,雨水冲刷,形成了许多神奇肃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神奇景,如:英雄谷、幽情谷、双塔谷、紫澜山、胡杨双雄、万僧朝圣、千年古堡、千山雄风、望心门、赤砂墩等气势壮观的100多处的山体造型。

进入景区,犹如进入了一片精美雄浑的自然画廊。峡谷中山壁岩层分布清晰,受挤压形成的褶皱,弯曲的线条十分清晰,断裂的岩石夹在山壁岩层中,在历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后,形成了绝壁高耸、奇峰兀立、千姿百态、五彩纷呈的奇特景观。

玉龙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这条河源于漭漭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和成和阗河,河流长325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来是和阗出玉的主要河流。 人们拣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势险恶,很难到达。黑山地区发现白玉后,给找玉人带来新的希望,人们冒险前往。黑山,即古称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仑山之主峰之一,高峰达7562米,群山峻巅,冰雪盖地。产玉地点为阿格居改山谷,此为玉龙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乡里山大队约30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积物广布,山坡崩塌,巨砾遍布,只有徒步到达,雪线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5000米以上,相对高600—1000米。冰川的冰舌前缘部位,因冰川下移至雪线附近逐渐融化常常发现自上源携带的和阗玉砾。冰川的舌部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晴日不断裂解崩落,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声,漂砾与冰块滚泻而下,落入河中,故在冰河之下也可以找到美玉。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块沿河冲向下方,这些冰块及冰层融化后也露出玉砾。产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近十余年来发现的两块大白玉就在冰积垄中。正是这种美玉吸引了不畏艰难的探宝者,他们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宝。

“卡拉库里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湖泊。湖的四周有冰峰雪岭环抱,特别是周围的公格尔九别峰和慕士塔格峰更为其增添了神奇而美丽的色彩。静静的水面映衬着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皑皑,水天一色,景色格外迷人。

每年夏秋季节,这里既是登山旅游者的快乐大本营,也是过往旅客参观游览的热点场所。湖边有毡房、木板房可供旅游者下榻,包括新鲜蔬菜在内的风味餐,岸边备有小橡皮船可供人们在湖中自由荡游,还有骆驼、骏马等供游人之需,尽情欣赏帕米尔高原的大好风光。     

卡拉库里湖在群山环抱之中静谧安逸的流淌着,湖畔的苏巴什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常有柯尔克孜族牧民在此驻牧。遇到晴朗的天气,碧水倒映着银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虽然海拔3600米的高度上,让人有些气喘眩晕,走路飘忽,但是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色,足令每位到此一游的人都目不暇接,开心忘我。

千百年来,卡拉库里湖平静地躺在雪峰之下,似妩媚少女倚偎在英雄的怀抱,湖水深邃莫测、洁净清碧,一派旖旎原始风光,为这巍峨浩瀚的雪山、苍茫壮阔的高原,平添几分神秘柔美的气息。美丽的“卡拉库里湖”,是帕米尔高原明亮的眸子——倒映着幽蓝山脊、皑皑雪峰、绿色草原、褐色牧群和热情奔放的柯尔克孜人,诉说着帕米尔高原上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说。

安迪尔古城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具体经纬度为:东经83.665626,北纬37.933805。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逐渐被废弃。遗址主要由夏羊塔克、道孜勒克古城,阿克阔其卡古城以及周围的佛塔、墓葬、冶练作坊和窑址等组成。在遗址的佛塔和寺院等地都采集到陶器、金属制品,玻璃片等文物。其地表遗物分布范围远远大于遗址现有面积。此遗址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遗存。本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斯坦因曾盗掘大量土蕃文、婆罗迷文和汉文文书及一批精美文物。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2001〕25号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阿克阔其卡故城呈椭圆形,有城墙城门、房舍遗迹,出土汉二体钱等文物。道孜勒克故城直径130米,残存城垣、寺院等遗址,出土陶片、铁块等。夏央塔克城呈方形,边长100米,残留街道、房舍遗迹,出土陶片、铜器、磨石、钱币和一尊木雕佛像。城门在南侧,城内街道、房屋遗迹保存基本完好,但多已被流沙掩埋。遗址中还残存一佛塔,残高7米,塔其为方形三层,塔身圆柱体,覆钵式,均为土坯垒砌。这里为玄奘所记的吐火罗故国,也有的认为是唐代的兰城镇。

和田是世界上四大长寿地区之一,也是的新疆长寿人口最多的地区,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田地区有长寿老人140人,和田人长寿这是不争事实,但实际上和田大部分人都饮食单一,常年以当地的核桃、葡萄、馕为主食。尤其是核桃,据说吃0.25千克核桃仁,相当于喝4.5公斤牛奶或吃2.5公斤的鸡蛋,和田地区大面积种植着核桃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的核桃王树。

据考证,核桃王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属于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核桃王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主干周长6.6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树型大致呈"Y"字型,整个大树主干五人合抱围而有余。由于年代久远,主树干中间已空,形成一个上下连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纳四人站立。入口直径0.74米,出口直径0.55米,可容游人从洞口进入,顺着主杆从树丫上端出口处爬出。比较有趣的是离树王12米处其根又长出一棵核桃树,形状酷似老树王,身躯也呈"Y"字型,只是树干无其母粗实,介也得两人才能合围。细看去,酷似一对情深意浓的人间母子,令游人感慨万分。虽然人们把核桃王称为老寿星,但她的核桃年产量高达6000余颗,所产核桃以个大皮薄,果仁饱满而著称,具有健身益肾,滋肝润肺,润肠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目前,核桃王公园已成为和田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之一。

罗布人与荒原为伴,生活习俗也充满了荒原的特征,粗犷、原始、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和适应性。罗布人的饮食主要以烤鱼为主,罗布人围火堆烤鱼已经成为其一大特色。罗布人的萨特玛古朴随意,建筑独特,通常在海子边找一棵大的胡杨树,以树冠为屋顶,集红柳、芦苇、树条编插成一棚茅屋。罗布人出行不骑马和骆驼堪称一绝,仅凭一叶罗布舟便可在海子连片的村寨间穿梭自如。

罗布人因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与外界隔绝,他们没有严密的社会组织,没有武装,没有文字,讲着罗布语,“不种五谷,不牧生畜,唯划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据考证,罗布泊水面最大时有2000多平方公里,水鸟翔集,草肥鱼旺。只要砍下湖边的一棵胡杨树,掏空树干就是一只船,再带着鱼叉或者鱼网,回来后就有鲜美的塔里木河大头鱼供全家分享。

罗布人烤鱼先燃起篝火,然后为鱼刮鳞去鳃,清洗干净之后,为保持鱼的完整,从鱼背处将鱼一刀剖开,剥去内脏,用红柳枝叉起来,围绕篝火插成一圈,一边架火,一边往鱼身上有条理地撒上盐、孜然、辣椒面,直至烤熟为止。

 随着楼兰的衰落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废弃,不可避免的带来罗布荒原的人口大迁移,今天的罗布人,是迄今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讲罗布方言的土著居民,也是维吾尔民族的一支。

罗布人的歌舞是罗布人文化的精髓,它世代承传,生命力旺盛。歌曲一般以爱情为题材,曲调高亢悠扬。罗布人的舞蹈更是风格独特,他们把生活融于舞蹈,把舞蹈融于生活。他们的“小步拉面舞”能完整地表现罗布人款待客人的全过程。尤其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文化的舞蹈截然不同,其舞姿幽默诙谐、真实而夸张地再现了狮子抓、挠、扑、跳等动作,体现了罗布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淳朴秉性和生活内涵。

尉犁罗布人狮子舞不用扮狮型,表演人数不定,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且没有时间限制。表演者随着唢呐的节奏,踏着鼓点,以跳转技巧为主,模仿狮子嬉戏、行走、打斗、跳跃、挠痒痒等动作;动作表演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即兴发挥。

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它有专门制作的道具,由一人披挂冉须和带着铜的装饰。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罗布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凶悍、勇猛的象征,所以模仿其动作来表演,最初是通过舞蹈进行较量,后来渐渐变成取乐、游戏的节目,大多用于喜庆的场合

苏巴什佛寺也即昭怙悝大寺,又称雀离大寺、耶利巴哥拉赛遗址,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3千米处雀尔塔格山南麓,残迹宏大,分东、西二寺。东寺依山而筑,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约140米,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墙壁高的为10多米。城内有3座高塔,最北一座耸立在半山腰,可俯视全寺遗址;西寺呈方形,周长约300余米,墙高约10米,墙内残垣密集,为僧舍所在地,遗址上有数座高塔,北面有佛洞一座,壁刻龟兹文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有壁画塑像等,还发现写有古老的吐火罗等文字的木简及残迹。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东汉,繁盛于隋唐,唐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见僧侣众多,香火甚盛,便在此留驻2月。随后,这里的僧众曾多达万人,内地高僧云集于此,讲经颂法,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到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彻底废弃。《大唐·西域记》载:"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里,而东西随称。"说的就是此处。东西寺分别坐落于铜厂河两岸,现寺已坍毁。

“罗布人村寨”,几十年前曾居住过十余户罗布人家。后来,塔河洪水漫流,把这里淹没,于是,人们便远走他乡。现在,这里只剩下了一户罗布人,打鱼、牧羊、赶驼,过着半封闭的生活。该村寨涵概大漠,胡杨、河流、湖泊、草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2000年,这里被开发成旅游区,在遗存的台地上重新修建了村落。这是罗布文化艺术的浓缩和升华,也是沙漠绿洲中独一无二的村落形态。 我们可以骑骆驼沙漠探险,出入罗布人的家,漂流塔河,欣赏罗布人歌舞,品尝罗布麻长寿茶,在塔河垂钓。

现在这里主要有十大景点:一是罗布人民俗文化村寨区(罗布人民居点、罗布人捕鱼区、罗布人牧羊区、民俗展览区、餐馆区、购物区);二是沙漠旅游景区(包括骑骆驼观光区、沙漠徒步观光区、沙滩排球运动区和沙区疗);三是“神女湖”旅游区(包括月牙湖游泳场、神女湖钓鱼场、神女湖湖心别墅区和神女湖划船、动物园和怪林园);五是沙雕艺术园(包括丝路风情组雕、塔克拉玛干传说组雕、丝路名人组雕、佛光普照组雕);六是沙漠植物园;七是野生动物园;八是丝绸之路民 族园(三十六个民族建筑园);九是斗兽运动场(包括角斗场和狩猎场);十是塔里木河探险旅游区。

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是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颇负盛名。桑皮纸呈黄色,有细微的杂质,但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无毒而且吸水性强。如果墨汁好,写的字千年也不褪色。至迟在唐代,当地便有用桑树枝嫩皮为原料造纸的手工行业。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李柏文书上,那潇洒而不失魏碑风格的书文正是用桑皮纸才得以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桑皮纸呈淡褐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桑皮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古时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手工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又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即未加工的黄纸,“熟纸”则是加工后变得洁白的纸张。

桑皮纸在新疆非常古老,后来在地球上幸存的也屈指可数。它曾经一度是造纸行业的主角,因为它结实而有韧性,被用于印钱、制扇、书籍等等。早在1950年,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疆玉雕艺术虽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显示其悠远的东方艺术之“共性”,也呈现出因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多民族文化汇集等呈现的独特的边疆民族风格的“个性”。“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盛产和田良玉的玉龙喀什河旁大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古于阗文化遗址,发现了《传丝公主》、《鼠神图》、《波斯菩萨》等轰动当时世界美术界的唐代木版画和壁画。其中被斯坦因称为东方古代绘画艺术杰作的壁画《吉祥天女》,反映了古于阗神话“龙女索夫”的故事。

新疆玉雕艺术即便是在古代,也表现了当时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并影响到中原地区,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的唐代玉雕《孔雀明王像》,具有吸收犍陀罗艺术观念所形成的古于阗文化艺术特征,反映了当时文明交汇与东西方文化所灿烂的时代性和艺术风格。

    新疆古代玉雕艺术实用性很强,并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新疆玉器丰富了中国玉雕工艺,增添了光彩。包括当今新疆本土派的玉雕家都意识到,创造出这种本地区艺术文化及所反映的艺术精神,对于本土玉雕艺术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新疆玉雕艺术才能产生富有特色的大师级精品,产生深远影响。

维吾尔族花毡技艺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和东部,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有着久远的制作和使用毛毡的历史。定居新疆南部和东部以后,虽成为农耕民族,但仍大量饲养牛羊,并大量制作和使用畜产品.毛毡主要用于铺炕,个别时候也用于挂在墙上作墙围或装饰。

常见的花毡纹样有八大类:第一类是诸如马莲、柳枝,菊花、石榴花、夹竹桃、忍冬、鸡冠花等植物变形图案.第二类是羊角、燕尾,马蹄、骆驼掌、狗爪等动物器官变形图形。第三类是花绳、车轮、水壶、梳子、木耙等工具与日用品变形图案。第四类是窗格、台阶、女墙、壁龛、圣龛、穹顶等建筑构件变形图案.第五类是、等宗教符号;第六类是涡旋、月亮、星星、光芒、水波等自然物象变形图案。第七类是博古田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图案.第八类是各种几何图形。维吾尔族制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

在新疆的各民族手工艺当中制花毡可以说是最普遍的,其制毡工艺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中出土文物中有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

 新疆花毡的制作种类有补花毡,印花毡维, 绣花毡, 擀花毡四种。

从乌鲁木齐沿312国道往达坂城方向东行至37KM,你会发现道路两旁,坐落在柴窝堡湖周边禁牧的15万亩天然草原上,有几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博格达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这里就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

    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在1989年和1992年先后由丹麦政府、美国和荷兰投资扩建,到1996年德国政府实施了技术加资金的扩建援助,从1998年6月16日国产风机投产并网发电以来,目前国产化率已达50%以上,风力发电机的高度有30、35、40、50米,单机容量为300、500、600、750KW。

    这片位于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西北起于乌鲁木齐南郊,东南至达坂城山口,有长约80KM,宽约20KM的戈壁滩,号称百里风区,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就连柴窝堡车站旧址站台上的小树也被大风刮得向东南方向寻找生存空间。

    如今,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已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成为无数新郎、新娘拍照婚纱照的首选景区和见证纯洁爱情的圣地。建成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将从达坂城风力发电厂的北侧通过。到那时,乘坐高速列车在通过白杨沟大桥时,往北远眺博格达峰的雪山雪景,往南观赏柴窝堡湖的湖光山色和柴窝堡林场的八万亩林海,近看戈壁草原上的骆驼,同时领略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的风采。

QQ截图20160803124731.jpg

“萨玛瓦尔舞”起源于库车,流传于乌鲁木齐、喀什等地。 “萨玛瓦尔舞”起源于公元四至七世纪的龟兹乐舞鼎盛时期,它是“盘子舞”的一种变体,在克孜尔千佛洞第38号窟里便可找到类似的画面。“萨玛瓦尔舞” 是库车县独有 的一种民间舞蹈。源自饭馆斟茶文化,舞者要头顶大茶壶和16个茶碗,整个大盘重达8公斤,要求舞者不仅有高超的舞艺,还得有过硬的顶技,是技与艺的交融,难度很大,因此只能由男性表演。他们将盘子顶在头上,手拿大小茶碗,和着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来回穿行在顾客中间服务,既表现了师傅们高超的服务水平,也充分显示出维吾尔族是个好客、喜爱舞蹈音乐的民族。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事这些服务行业的店铺越来越多,竞争也就开始激烈。为了招揽顾客,在众多店铺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些茶馆与食堂的高水平师傅们开始在歌舞上创新、立意,如此,在头上、胳膊上放盘子、茶碗等动作逐渐成为舞蹈动作。20世纪初期,这些高超的舞蹈动作渐渐成熟,并成为正式舞蹈。之后,由已故的库车有名的舞蹈家吐尔迪阿訇将这些舞蹈动作整理加工后搬上了舞台,使萨玛瓦尔舞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