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简介
穿梭于最具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的老城区,观赏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金银首饰 、铜器等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参观喀什民俗馆、艾提尕清真寺,深入体验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品尝久负盛名的伽师甜瓜,亲身体验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极具西域特色和动感的舞蹈音乐艺术;观看维吾尔族叼羊、卡瓦甫(烤鱼、烤全牛)技艺;游览素有“变色湖”之称的高山湖泊—喀拉库里湖;前往中巴边界红其拉甫口岸,守望中巴界碑的雄壮。
行程方案

线路名称:喀什印象之非遗在民间之旅

整体行程:


行程地图:

图片2.png

详细行程:

第一天:到达喀什市参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金银首饰制作技艺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老城区--喀什民俗馆--艾提尕清真寺

第二天:前往伽师县参观传统维吾尔族传统织布技艺—品尝伽师甜瓜—到达巴楚县欣赏维吾尔族叼羊--维吾尔族卡瓦甫(烤鱼、烤全牛)技艺

第三天:前往麦盖提县欣赏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维吾尔族卡龙琴艺术、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到达莎车县欣赏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维吾尔族喀群赛乃姆

第四天:前往英吉沙欣赏维吾尔族皮帽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维吾尔族萨帕依舞、维吾尔族石头舞--慕士塔格峰--喀拉库里湖

第五天:前往塔县参观石头城—欣赏塔吉克族马球,塔吉克族鹰舞、塔吉克族民歌—前往红其拉甫口岸中巴边界参观中巴界碑

线路精彩欣赏:

QQ截图20160803171525.jpg  喀什是维吾尔民俗风情旅游中国“第一城”,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享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美誉。

  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民 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 迷宫式城市街区。

小吃遍布城区。香喷喷的烤羊肉串。馕是新疆人的传统食物,简单、地道。

艾提尕清真寺位于艾提尕广场西侧的艾提尕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附属建筑构成。

  香妃故园位于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乡。据说,其所在的陵墓群共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克霍加一家族的五代72人,香妃故园只是其中之一。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

  盘橐城位于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作“艾斯克萨”城。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

QQ截图20160803172002.jpg

  喀什民俗馆占地1500平方米,里面有大量的实物和照片,从民居建筑、婚丧礼俗、劳动生活、民间工艺、民族歌舞等方面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在长期的狩猎、农业、牧业生活中的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两个主要民族的原汁原味的传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化石、钱币、陶器、首饰等实物,这些物品有的是东汉战国时期的,当时的生活用具、风俗习惯、文化娱乐在等这里都有记载,内容相当地丰富。 据说这个民俗馆是喀什的第一家民俗馆,是一群老干部集资建成的,为了就是保留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喀什民俗馆就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旁边,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徒们聚集的地方,所以将民俗馆建在清真寺旁边也算是非常有意义的。喀什民俗馆在深入发掘和展示喀什噶尔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的精华,多视角、多侧面反映喀什具有独特、浓郁的民族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使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喀什民族文化有更加全面具体的认识。这既是对几千年来喀什人民历史政治文化历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历史与民俗风物的浓缩,更是为喀什未来发展的一次必要的梳理和推动。这是一座让世界迷恋喀什民俗文化的窗口,这是一扇见证喀什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美画卷,这是一部屹立在民族文化之林的惊世之作,这是一道喀什葛尔最亮丽的人文景观!

5-1.jpg

 喀什大巴扎位于喀什市东门,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巴札,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这里的巴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来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今喀什市),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 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分呈,琳琅满目。市场设有5000多个摊位,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10余万。自从红其拉甫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相继开放后,大批外国游客和商贾、商团,络绎不绝,带来大量异国商品参加贸易,也从大巴札采购许多中国商品。1992年以前,这个巴扎只有在星期天营业,所以至今外国游客及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实际上现在这个巴扎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喀什及新疆的各种土特产、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生产资料以及大小牲畜等应有尽有,可以说这里是体现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集中、最浓郁的地方。大巴扎里的维吾尔族摊主基本上都会用汉语叫卖商品,一些商品存在还价的空间,如果相中了心仪的商品,可以还价,不过还价到了双方都达到的预期时就要购买,突然反悔,会被认为对卖家不尊重。

8-1.jpg  “艾提尕尔”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来历也是历尽沧桑:这里原是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公元1537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为其前身。这期间又进行了三次大的改扩建,一直到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坚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顶端也托着一个尖塔。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庭院,院内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之用;礼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

QQ截图20160803180053.jpg  “卡拉库里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湖泊。湖的四周有冰峰雪岭环抱,特别是周围的公格尔九别峰和慕士塔格峰更为其增添了神奇而美丽的色彩。静静的水面映衬着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皑皑,水天一色,景色格外迷人。

每年夏秋季节,这里既是登山旅游者的快乐大本营,也是过往旅客参观游览的热点场所。湖边有毡房、木板房可供旅游者下榻,包括新鲜蔬菜在内的风味餐,岸边备有小橡皮船可供人们在湖中自由荡游,还有骆驼、骏马等供游人之需,尽情欣赏帕米尔高原的大好风光。     

  卡拉库里湖在群山环抱之中静谧安逸的流淌着,湖畔的苏巴什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常有柯尔克孜族牧民在此驻牧。遇到晴朗的天气,碧水倒映着银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虽然海拔3600米的高度上,让人有些气喘眩晕,走路飘忽,但是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色,足令每位到此一游的人都目不暇接,开心忘我。

千百年来,卡拉库里湖平静地躺在雪峰之下,似妩媚少女倚偎在英雄的怀抱,湖水深邃莫测、洁净清碧,一派旖旎原始风光,为这巍峨浩瀚的雪山、苍茫壮阔的高原,平添几分神秘柔美的气息。美丽的“卡拉库里湖”,是帕米尔高原明亮的眸子——倒映着幽蓝山脊、皑皑雪峰、绿色草原、褐色牧群和热情奔放的柯尔克孜人,诉说着帕米尔高原上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说。

QQ截图20160803173003.jpg

  红旗拉普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是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的通商口岸,也是新疆唯一的一个对第三国开放的公路口岸,是中国西部通往中东、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

  这是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的通商口岸,也是新疆唯一的一个对第三国开放的公路口岸,是中国西部通往中东、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口岸原来设在塔什库尔干的皮拉力,距中、巴边境34公里,海拔高度4700米,高寒缺氧。

  这里曾是古丝路的重要通道,口岸自1978年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以来,截至1986年向第三国开放,进出口总额达到4.4亿元人民币。1986年对第三国开放后,这里的中外往来人员逐日增加,外贸交易日趋活跃。我国的机械纺织,瓷器服装、日用百货等从这里远销,国外的头巾披肩、卷烟药品等从这里东进。每年平均进出境人员2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万吨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104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万人次曾在红旗拉甫出境、入境。  

  自口岸开放以来,塔吉克人也开始走向接头、走向市场,学习做生意,结伴闯市场。早些年,塔什库尔干县城只有一条街,除一家象住户的国境商店外,没有商店、没有饭馆、更没有宾馆。现在,没用几年,就在口岸附近变戏法似的出现了十字街头。大街两边,饭馆生意十分红火,商店相连,各地商旅纷至,更有几家宾馆鹤立鸡群,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QQ截图20160803174915.jpg

  新疆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这里是维吾尔族典型的聚居地区,约89%的人口是能歌善舞的刀郎维吾尔族。

  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

  刀郎麦西热甫以表现刀郎地区维吾尔人民野外狩猎、喜庆丰收、欢乐生活等情景为主,包含有刀郎木卡姆演唱、群众自娱舞蹈、餐饮、文学艺术表演及各种游戏等。它不受环境条件、时间、参与人数的限制,程序严格,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大致可分为节庆礼仪和人生礼仪、农牧业生产、社交活动、其他民俗活动等四种类型。

  由于刀郎麦西热甫舞姿变化无穷,热情奔放,参与人数较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成为培养刀郎麦西热甫民间艺术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著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代相传中,经过丰富完善,原来狩猎场景的意义已经失去。刀郎麦西热甫完全成为了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刀郎麦西热甫是研究刀郎维吾尔人历史、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1470218100015053255.jpg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古典音乐。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姆”,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等几大类类别等,但就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 《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西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卡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古典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Q截图20160803180402.jpg

  伽师县维吾尔族传统织布在十九世纪比较多,每个村都有几户加工专业户,生产的棉布制品大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用途广泛。

维吾尔族传统织布的主要工序为弹花、纺线、拐线、络线、经线、印布、织布等。

  据记载,棉花在新疆出现至少有1300年的历史,专家从尼雅古遗址出土汉代棉花判断,棉花自非洲沿古丝绸之路东传,最先进入中国境内的地方是新疆的南部,进而传入新疆东部。塔里木盆地土质松软,河水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棉花的栽培和大面积种植,纺纱织布大抵也是从那时开始盛行,南疆和东疆自然拥有久远的种棉织布历史。连《大唐西域记》也记述了:于阗国“工纺织拖绸”,产“白叠布”。19世纪,伽师县的每个村都有几户织布加工专业户,生产的棉布制品大都深受群众的喜爱,用途广泛。经过弹花、纺线、拐线、络线、经线、印布、织布等工序,织出了土布,再用自制染料配上刻版或者模戳调染印花,就成了那时用途广泛的印花土布。

  吐尔逊·木沙是伽师县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吐尔逊·木沙每年可享受8000元的生活补贴。如今在伽师县,吐尔逊·木沙成了一个宝。

QQ截图20160803180820.jpg

  维吾尔族妇女自古以来喜佩戴首饰,喀什噶尔自古就以金银首饰制作业发达而闻名。维吾尔族首饰行业中的首饰匠都是男人从事的。金银首饰制作工具主要有泥制炼炉。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族金银首饰具有悠久的历史。

  金银首饰产品主要有:诺尕依、塔什干、其切克、阿斯玛、阿依巴勒达克诸式耳坠,以及12颗或14颗宝石耳坠;戒指有金铸、曼曲子、千千子等款式;手镯有金铸扁圆与扭花二种;此外还有项链、金锁、银锁、发卡、领针、胸花等饰件

维吾尔族金银首饰的特点是维吾尔族首饰具有体现人生各阶段不同礼仪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首饰是已婚女性佩戴的。维吾尔族传统首饰没有男女之分,一般首饰皆由妇女所佩戴。新疆维吾尔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首饰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维吾尔族首饰的艺术特色,维吾尔族首饰的质料别具风采。维吾尔族已婚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件用黄金铸成的“孜然”耳环,维吾尔族先民信仰伊斯兰教后,这一时期维吾尔族首饰纹样的题材局限于植物、几何、文字、符号、标记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并不直接涉及有生命的物象的范围,这些纹样表现出极其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

QQ截图20160803181453.jpg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在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形状酷似扬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盛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 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维吾尔族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年)发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尔泰地区(据《乐师史》)中记载,相传法拉比将一段粗大的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后来用共鸣箱代替胡杨木壳,钢弦代替羊肠,铁轴代替兽骨,经过改进的卡龙琴,声音更加优美悦耳,深得人们喜爱。

  在南疆和东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中,每逢佳节、婚礼、盛夏之夜或丰收之后,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举行载歌载舞的“麦西莱甫”,表达内心的欢乐,男女青年则用它来传递爱慕之情。卡龙是 “麦西莱甫”中演奏“十二木卡姆”离不开的乐器,更是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特别是演奏“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发挥它风格浓郁的特色。

QQ截图20160803182335.jpg

  在新疆各地,人们看到最多的是烤羊肉串,但是你绝对很少见过新疆的烤鱼,更不要说吃到新疆的烤鱼了。 烤鱼与烤羊肉串有许多不同之处。叶尔羌河边的维吾尔族刀郎人烤鱼是先把一条整鱼从背上剖开,去掉内脏,从鱼的上部和下部横穿两条小木棍,再用一根稍长的红柳木棍由尾穿到头。把穿好的木棍的鱼插入河边的沙滩上,排成一排,点燃中间用胡杨或红柳烧起的篝火进行烘烤。

烤鱼过程需要近1个小时时间,烤熟的鱼抽出木棍,盛放在盘中,再放入细盐、孜然,辣子面等调料,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这种烤鱼,选用叶尔羌河野生鲤鱼,吃起来特别清香、爽口,如果在喝上几口美酒,更让人感到是神仙过的日子一般。

  随着时代变迁,刀郎人的生活方式也由渔猎转为农牧生活,而红海水库因水清鱼肥,这道美味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巴楚烤鱼的辉煌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在《人民画报》上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这道美味,至今还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巴楚县已将巴楚烤鱼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民间传承人进行了登记建档,同时拨付专项资金,加大巴楚烤鱼的宣传推介力度,保护和传承巴楚烤鱼。

QQ截图20160803183141.jpg

  在中国的民间工艺大家庭中,新疆民间的维吾尔土陶工艺品的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和饰纹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工艺园中的一支奇葩。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不少作品明显带有佛教文化印记,同时又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一直流传。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维吾尔土陶拥有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从造型上来看,造型各异,品种繁多,有壶、盆、盘、碗、碟、罐、瓶、缸、油灯、烛台等生活器皿,也有建筑上用的砖、瓦等装饰品。

  维吾尔土陶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灌木、树枝为燃料,窑温控制在 800℃左右,用含铁、铜、铝等元素的矿物质做釉料着色。最终质朴的土陶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

  这一民间工艺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朴的再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想,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由于得到了国家的保护,才使得维吾尔族的土陶烧制技艺得以存续至今,大家才有幸能够目睹土陶制作技艺的真面目。

QQ截图20160803183640.jpg

  萨帕依是维吾尔族体鸣类打击乐器,一般以野山羊角或两根木把做柄,上面钉有铁皮一块和套有若干小铁环的大铁环两个。演奏时手握羊角或木棍,将其摇动或击手、击肩,铁环撞击铁皮发出嚓嚓声。在民间,萨帕依多用在木卡姆麦西来甫部分伴奏,增加热闹气氛,旧时也是巴克西驱邪治病的乐器之一。

“萨帕依舞”在维吾尔族聚居区流传很广,舞蹈因由男子手持“萨帕依”而得名,娱乐性极强,深为各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萨帕依是维吾尔民间常见的乐器,可作为一种节奏性乐器加入乐队,也可单独演奏为舞蹈和歌唱伴奏。

  萨帕依舞动作多由《赛乃姆》演变而来,在《赛乃姆》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跳跃 、蹲转等技巧。有动作幅度大、节奏规整、姿态舒展大方等特点。伴奏音乐也沿用了各地《赛乃姆》音乐的基本音调。多在各种麦西热甫中由舞者即兴表演。英吉沙县的萨帕依舞从19世纪初开始通过名叫吐地依山的民间艺人继承并教给徒弟,当时在本地人中流传。解放前,有些在生活上遭受苦难的人或者是厌世不平者,披散须发,手执萨帕依在麻扎(坟园墓地)悲愤歌唱,以抒发痛苦之情,也有的乞讨者,坐在路旁,平执萨帕依,唱着歌,向人乞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常用于欢快、热烈的民间歌舞伴奏。其表演形式多为边奏边舞,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

QQ截图20160803184428.jpg

  新疆维吾尔族历来有使用和制作铜制工艺品的传统。维吾尔族喜欢使用铜器,不仅是把铜器作为艺术化的生活点缀,而且,据说使用铜制餐具,能增加人体的矿物质,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此外,高品质的铜器和铜制工艺品也是显示主人地位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在研究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的历史和工艺品的造型及民俗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说,铜器工艺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经过维吾尔族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工艺,能够制作各种复杂的铜器,品种达数十种。维吾尔族民间铜器工艺的原料是铜皮,主要分为红铜、黄铜二种。

  植物纹样是维吾尔装饰图案中常见的纹样,繁复与密不透风的装饰是新疆维吾尔族艺术的主要装饰风格特征,喀什市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手工技艺为主,保留了最为传统的加工技巧,红铜器是喀什重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它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喀什红铜器制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大方,图案纹饰秀丽,具有显著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不仅是良好的生活用品,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QQ截图20160802125821.jpg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和阿克苏地区沙雅县。

英吉沙小刀一般长十一二来厘米。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小刀家族中的巨人和侏儒只是极少数。它们造型各异,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还有的难以名状。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集民间手工艺之大成,地方民族艺术之精粹,以百道工序、手工雕刻、镶嵌于一体的手工珍品。图案精美,手工精细,具备了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多功能,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精神的多彩性和民族手工艺的悠久性、现代传承的前瞻性。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生产这种工艺佩刀的历史约有400年左右。它既实用又美观,是很受欢迎的民族特需工艺品。

  一般长十几二十来公分。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它们造型各异。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无论何种式样,做工都非常精细,外观赏心悦目。且不说它的锐利无比,那是许多刀具所共有的,新颖、别致是英吉沙小刀的特色,表现在刀柄上尤为突出,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无论哪一种刀把,英吉沙的工匠们都要在上面镶嵌上色彩鲜明的图案花纹,有的甚至用宝石来点缀,玲珑华贵,令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