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名称:西游龟兹之拾遗之旅
整体行程:乌鲁木齐(伊斯兰建筑文化)——吐鲁番(西域历史文化)——库尔勒(罗布人村寨)——库车(龟兹文化)新和——沙雅——阿拉尔——喀什(维吾尔族民俗)。
行程地图:
详细行程:
第一天:到达乌鲁木齐
第二天:前往阜康市的天山天池风景区——欣赏吐鲁番的纳孜库姆
第三天:吐鲁番的火焰山——交河故城——坎儿井——前往和田的皮山县欣赏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
第四天:游览罗布人居住区观看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杨林、草原和罗布人,品尝罗布人烤鱼,观看狮子舞表演
第五天:前往库车的库车王府——欣赏龟兹乐舞、顶碗盘子舞、萨玛瓦尔舞
第六天:前往阿拉尔市的西域文化研究所—-359旅军垦历史纪念馆—到达图木舒克市
第七天:前往喀什市参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金银首饰制作技艺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老城区--喀什民俗馆了解维吾尔族摇床育婴习俗、维吾尔族婚俗等风俗——艾提尕民俗文化景区
第八天:参观乌鲁木齐的二道桥国际大巴扎
线路精彩赏析:
秋天的天池虽然没有春天的秀中藏媚,夏天的幽中露艳,冬天的匡中显丽,但现在的天池更是色彩丰富,姿态婀娜,宛如一幅天开的画卷,深蓝的天,墨绿的松杉,湖畔金黄的树叶,倒映于秋水之中,斑斓粉呈,也有另一番景色啊。
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拨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池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绦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以前我们将天池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八大景观。现在的整个天池风景区由九大景区构成。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纳孜尔库姆是新疆东部地区广为流行的维吾尔族民间自娱性男子即兴舞蹈,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的感染力、震撼力、穿透力使人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鲜活和生活的美好。纳孜尔库姆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以跨腿、耸肩、独特的蹲步动作为主,具有一种诙谐、欢乐的喜剧色彩。它源于吐鲁番盆地,主要流传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哈密、库车、和田等地,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其他维吾尔族聚居区也有流传。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
纳孜尔库姆在吐鲁番一带享有极高的声望。凡大小麦西热甫活动,必有纳孜尔库姆。在这一带群众心目中只有纳孜尔库姆才是真正的舞蹈。其音乐在当地民间音乐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每一部“吐鲁番木卡姆”的后面,都要接奏纳孜尔库姆。纳孜尔库姆在新疆其他地区也有流传,因多用当地民歌伴奏而形式风格与吐鲁番地区略有差异。纳孜尔库姆舞蹈动作的特点是自由、活泼、乐观、诙谐,不论是即兴动作还是竞技性的表演,都具有这些突出的特色。
纳孜库姆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在已由过去的男子独舞、领舞、群舞发展成为以男子为主女子为辅的集体舞蹈,是吐鲁番葡萄节和其它大型节庆活动的传统保留节目,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纳孜库姆一直与吐鲁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对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语言有着重要的学科价值
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是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颇负盛名。桑皮纸呈黄色,有细微的杂质,但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无毒而且吸水性强。如果墨汁好,写的字千年也不褪色。至迟在唐代,当地便有用桑树枝嫩皮为原料造纸的手工行业。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李柏文书上,那潇洒而不失魏碑风格的书文正是用桑皮纸才得以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桑皮纸呈淡褐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桑皮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古时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手工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又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即未加工的黄纸,“熟纸”则是加工后变得洁白的纸张。
桑皮纸在新疆非常古老,后来在地球上幸存的也屈指可数。它曾经一度是造纸行业的主角,因为它结实而有韧性,被用于印钱、制扇、书籍等等。早在1950年,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们的日常生活。
维吾尔族花毡技艺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和东部,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有着久远的制作和使用毛毡的历史。定居新疆南部和东部以后,虽成为农耕民族,但仍大量饲养牛羊,并大量制作和使用畜产品.毛毡主要用于铺炕,个别时候也用于挂在墙上作墙围或装饰。
常见的花毡纹样有八大类:第一类是诸如马莲、柳枝,菊花、石榴花、夹竹桃、忍冬、鸡冠花等植物变形图案.第二类是羊角、燕尾,马蹄、骆驼掌、狗爪等动物器官变形图形。第三类是花绳、车轮、水壶、梳子、木耙等工具与日用品变形图案。第四类是窗格、台阶、女墙、壁龛、圣龛、穹顶等建筑构件变形图案.第五类是、等宗教符号;第六类是涡旋、月亮、星星、光芒、水波等自然物象变形图案。第七类是博古田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图案.第八类是各种几何图形。维吾尔族制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
在新疆的各民族手工艺当中制花毡可以说是最普遍的,其制毡工艺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中出土文物中有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
新疆花毡的制作种类有补花毡,印花毡维, 绣花毡, 擀花毡四种。
罗布人与荒原为伴,生活习俗也充满了荒原的特征,粗犷、原始、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和适应性。罗布人的饮食主要以烤鱼为主,罗布人围火堆烤鱼已经成为其一大特色。罗布人的萨特玛古朴随意,建筑独特,通常在海子边找一棵大的胡杨树,以树冠为屋顶,集红柳、芦苇、树条编插成一棚茅屋。罗布人出行不骑马和骆驼堪称一绝,仅凭一叶罗布舟便可在海子连片的村寨间穿梭自如。
罗布人因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与外界隔绝,他们没有严密的社会组织,没有武装,没有文字,讲着罗布语,“不种五谷,不牧生畜,唯划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据考证,罗布泊水面最大时有2000多平方公里,水鸟翔集,草肥鱼旺。只要砍下湖边的一棵胡杨树,掏空树干就是一只船,再带着鱼叉或者鱼网,回来后就有鲜美的塔里木河大头鱼供全家分享。
罗布人烤鱼先燃起篝火,然后为鱼刮鳞去鳃,清洗干净之后,为保持鱼的完整,从鱼背处将鱼一刀剖开,剥去内脏,用红柳枝叉起来,围绕篝火插成一圈,一边架火,一边往鱼身上有条理地撒上盐、孜然、辣椒面,直至烤熟为止。
随着楼兰的衰落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废弃,不可避免的带来罗布荒原的人口大迁移,今天的罗布人,是迄今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讲罗布方言的土著居民,也是维吾尔民族的一支。
罗布人的歌舞是罗布人文化的精髓,它世代承传,生命力旺盛。歌曲一般以爱情为题材,曲调高亢悠扬。罗布人的舞蹈更是风格独特,他们把生活融于舞蹈,把舞蹈融于生活。他们的“小步拉面舞”能完整地表现罗布人款待客人的全过程。尤其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文化的舞蹈截然不同,其舞姿幽默诙谐、真实而夸张地再现了狮子抓、挠、扑、跳等动作,体现了罗布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淳朴秉性和生活内涵。
尉犁罗布人狮子舞不用扮狮型,表演人数不定,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且没有时间限制。表演者随着唢呐的节奏,踏着鼓点,以跳转技巧为主,模仿狮子嬉戏、行走、打斗、跳跃、挠痒痒等动作;动作表演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即兴发挥。
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它有专门制作的道具,由一人披挂冉须和带着铜的装饰。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罗布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凶悍、勇猛的象征,所以模仿其动作来表演,最初是通过舞蹈进行较量,后来渐渐变成取乐、游戏的节目,大多用于喜庆的场合。
在中国的民间工艺大家庭中,新疆民间的维吾尔土陶工艺品的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和饰纹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工艺园中的一支奇葩。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不少作品明显带有佛教文化印记,同时又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一直流传。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维吾尔土陶拥有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从造型上来看,造型各异,品种繁多,有壶、盆、盘、碗、碟、罐、瓶、缸、油灯、烛台等生活器皿,也有建筑上用的砖、瓦等装饰品。
维吾尔土陶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灌木、树枝为燃料,窑温控制在 800℃左右,用含铁、铜、铝等元素的矿物质做釉料着色。最终质朴的土陶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
这一民间工艺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朴的再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想,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由于得到了国家的保护,才使得维吾尔族的土陶烧制技艺得以存续至今,大家才有幸能够目睹土陶制作技艺的真面目。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是沙雅地域资源的产物。有民间歌谣唱,“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卡拉库尔羊羔一朵花。”用卡拉库尔羊胎羔皮制作的帽子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远销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戴帽几乎是所有游牧民族的共同爱好,一顶上好的羔皮帽,无论在什么时候,帽子上的皮毛都是自然卷曲的,很像一簇簇黑亮黑亮的小花,能有这样的美感都得益于制作帽子的原料来自卡拉库尔羊。
沙雅胎羔皮帽样式有好几种,如白皮帽,光面皮帽,套面皮帽,西班牙式皮帽等等,皮帽是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工艺品,也是民族服饰最显著特征,胎羔皮帽既美观又暖和,具有维吾尔民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历史悠久,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青睐。戴帽在维吾尔族看来象征着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卡拉库尔胎羔皮制成的帽子戴上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胎羔皮花样有杜化瓦样式、吾尼且样式、杜力昆样式等,用它制作成的帽子颜色久不褪色。
制作胎羔皮帽的最佳时机是每年4月份,那时卡拉库尔羊刚开始产羔。制作好的皮帽只能等到秋冬季节天气变冷才开始出售。由于用卡拉库尔羊羔皮做皮帽只能在炎热的夏季做,工序又比较繁琐,要经过刮杂毛、补窟窿、剪形状、梳蓬松、敲土尘、帽子做成后要套在模子上,置于阳光下暴晒8—10天,待帽子干透成形后,在地上掼几个来回,只有这样加工出来的帽子才会使其不变样,并被称之为是这被人称为"绝活"。
维吾尔民俗风情旅游中国“第一城”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享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美誉。
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民 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 迷宫式城市街区。
小吃遍布城区。香喷喷的烤羊肉串。馕是新疆人的传统食物,简单、地道。
艾提尕清真寺位于艾提尕广场西侧的艾提尕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附属建筑构成。
香妃故园位于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乡。据说,其所在的陵墓群共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克霍加一家族的五代72人,香妃故园只是其中之一。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
盘橐城位于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作“艾斯克萨”城。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
喀什大巴扎全称“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有“亚洲最大集市”之称。
莫尔佛塔位于市东北约30公里、胡麻塔勒山脉中段,是一级古佛教建筑遗址,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维吾尔族妇女自古以来喜佩戴首饰,喀什噶尔自古就以金银首饰制作业发达而闻名。维吾尔族首饰行业中的首饰匠都是男人从事的。金银首饰制作工具主要有泥制炼炉。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族金银首饰具有悠久的历史。
金银首饰产品主要有:诺尕依、塔什干、其切克、阿斯玛、阿依巴勒达克诸式耳坠,以及12颗或14颗宝石耳坠;戒指有金铸、曼曲子、千千子等款式;手镯有金铸扁圆与扭花二种;此外还有项链、金锁、银锁、发卡、领针、胸花等饰件
维吾尔族金银首饰的特点是维吾尔族首饰具有体现人生各阶段不同礼仪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首饰是已婚女性佩戴的。维吾尔族传统首饰没有男女之分,一般首饰皆由妇女所佩戴。新疆维吾尔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首饰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维吾尔族首饰的艺术特色,维吾尔族首饰的质料别具风采。维吾尔族已婚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件用黄金铸成的“孜然”耳环,维吾尔族先民信仰伊斯兰教后,这一时期维吾尔族首饰纹样的题材局限于植物、几何、文字、符号、标记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并不直接涉及有生命的物象的范围,这些纹样表现出极其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
新疆维吾尔族历来有使用和制作铜制工艺品的传统。维吾尔族喜欢使用铜器,不仅是把铜器作为艺术化的生活点缀,而且,据说使用铜制餐具,能增加人体的矿物质,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此外,高品质的铜器和铜制工艺品也是显示主人地位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在研究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的历史和工艺品的造型及民俗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说,铜器工艺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经过维吾尔族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工艺,能够制作各种复杂的铜器,品种达数十种。维吾尔族民间铜器工艺的原料是铜皮,主要分为红铜、黄铜二种。
植物纹样是维吾尔装饰图案中常见的纹样,繁复与密不透风的装饰是新疆维吾尔族艺术的主要装饰风格特征,
喀什市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手工技艺为主,保留了最为传统的加工技巧,红铜器是喀什重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它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喀什红铜器制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大方,图案纹饰秀丽,具有显著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不仅是良好的生活用品,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喀什大巴扎位于喀什市东门,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巴札,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这里的巴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来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今喀什市),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 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分呈,琳琅满目。市场设有5000多个摊位,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10余万。自从红其拉甫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相继开放后,大批外国游客和商贾、商团,络绎不绝,带来大量异国商品参加贸易,也从大巴札采购许多中国商品。1992年以前,这个巴扎只有在星期天营业,所以至今外国游客及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实际上现在这个巴扎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喀什及新疆的各种土特产、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生产资料以及大小牲畜等应有尽有,可以说这里是体现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集中、最浓郁的地方。大巴扎里的维吾尔族摊主基本上都会用汉语叫卖商品,一些商品存在还价的空间,如果相中了心仪的商品,可以还价,不过还价到了双方都达到的预期时就要购买,突然反悔,会被认为对卖家不尊重。
从呱呱落地的摇篮礼,到小男孩7岁左右的割礼,到人生大事婚礼,到最后与亲人们告别的葬礼……许许多多的仪式、庆典,就这样伴随着维吾尔族人度过一生。
摇床是一种经过专门设计制造的摇床,维吾尔语称之为“毕须克”。维吾尔族妇女常常边干手中的活,边用脚踢摇床就可以使婴儿很快入睡。维吾尔妇女产后40天,才能把孩子放在摇床上。并在这一天要举行一种名叫“毕须克托依”的家庭礼仪。
摇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卫生。既然是用绑带将孩子“束缚”在摇床之中,就要解决大小便问题。聪明的维吾尔人在摇床板上设计了一个洞口,且男女有别。只用一根羊腿骨和一个容器,就让孩子躺在摇床上舒服方便了。同时,也让大人从反反复复的洗尿布当中解放出来。
有一则谚语说:摇床里的孩子是别克(有地位的人)孩子,说明摇床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摇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一代代维吾尔族人的不断实践,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是有利于生长。睡在摇床里的婴儿,手脚一直处于伸直状态,这对以后身材挺拔奠定了基础。还能减轻母亲的疲劳。摇床省去了母亲长时间怀抱孩子之累,劳作间隙适时照料片刻,即养精蓄锐又兼顾了其他事情。
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只限于本民族内部通婚。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通婚。但男性可以娶非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女性为妻。与维吾尔族结婚的女性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维吾尔族的婚姻一般要经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
维吾尔族婚礼一般会举行三天,第一天是清晨进行宗教仪式婚礼,称为“尼卡”有宗教人物阿訇来主持,第二天黄昏举行婚礼的高潮,在男方家举行揭盖头仪式。第三天,新娘回娘家(即“回门”)。结婚过程 提亲一般来说,男方家长不能单独去提亲,而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请亲属一起去。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并认为有人郑重其事登门提亲,感到光彩,会非常高兴。订亲之后,双方不得违约。由于地区的不同,南北疆的婚俗也有差异。
结婚方式 结婚这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尼卡”结束后,男方回家筹备婚礼,下午要组织人马到女方家来娶新娘,隆重而又热闹的婚礼将在男方家举行。
婚俗特点:维吾尔族婚姻在本民族内缔结。维吾尔族的婚礼比较隆重、热烈,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艾提尕尔”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来历也是历尽沧桑:这里原是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公元1537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为其前身。这期间又进行了三次大的改扩建,一直到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坚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顶端也托着一个尖塔。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庭院,院内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之用;礼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
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变得兴趣盎然。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
库车王府位于新疆库车县城,是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20世纪初,原“库车王府”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因而,2004年库车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根据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库车王府”。重建后的“库车王府”占地4万平方米,融合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伊斯兰风格的宫殿、库车王府凉亭、城楼等建筑特色,通过文物展示、家族史介绍以及特色饮食等,了解12代世袭“库车王”190年的历史生活。
库车王府全称为“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回部亲王”就是“维吾尔王”,统领着天山南部维吾尔族的大部。 库车王府始建于清朝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乾隆年间,回部亲王的第一代王爷名叫米尔扎?鄂对,是统领南疆重镇库车、阿克苏、拜城三城的地方官员。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时,米尔扎?鄂对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乾隆皇帝册封他为“一品扎萨克达尔汗”。 到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世袭亲王共计十二代。现在,第十二代亲王达吾提?买合苏提还健在,是目前中国惟一健在的王爷。他今年已经80余岁高龄,但仍然担任库车县政协副主席职务,是中国目前年龄最大的国家公务员。